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推估,世界人口的第七十億個地球公民果然在二○一一年十月卅一日
誕生。這次沒有選定那個幸運兒作為代表性地球第七十億個公民。十二年前,第六十億個嬰孩,名叫亞南‧梅維契,現在與全家還住在波士尼亞的塞拉耶佛,生活貧困。現任秘書長潘基文更是悲觀地說,這第七十億個嬰孩,無論是男是女,都將誕生在一個貧富兩極的「矛盾世界」。
他在
接受《時代》雜誌專訪時說,糧食很多,但仍然有十億人,每天上床睡覺時,仍是餓著肚子。
許多人享受奢華的生活方式,但還有很多人活在極度貧窮之中。 全球的人口成長,好像一輛煞車不利落的汽車,似乎煞車已經踩下,但依然繼續前進。人口包袱已經沉重的國家,如中國大陸與印度,都在努力著控制生育。但是,即使許多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都偏低到警訊邊緣,在未來相當多年中,全球人口仍然將以每年八千萬的速度成長。根據估計,以每秒鐘有四點四個嬰孩出生,在二○二五年,世界人口將有八十億,二○五○年有九十三億,二一○○年超過一百億。
人口數目字將變得好像天文數字。 七十億人口的確是地球的大事。人口暴長必然造成糧食不足,分配不均,人口老化問題,全球
城市化的問題。再加上氣候變遷,造成乾旱和饑荒的危機增加,這些都將如影隨形,是你我有生之年不會輕易消失的頭疼議題。積極面對都市化 這七十億的人口,分佈將會越加不平均,就如貧富差距擴大一樣。目前已經有超過半數的人居住在大都會之內,而且比例還在上升之中。
根據估計,到二○三○年間,開發中國家都市人口,
每天有二十萬人湧進都市。人口都市化是個全世界的趨勢,因為工作機會、教育資源、醫療保健等因素,每天都有人不斷地湧入全球各地的大都會,城市只能不斷地膨脹。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前十大,已經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:最大的東京,人口三千二百五十萬。連「最小」的馬尼拉,人口都有一千六百三十萬,若以國家身份排名,是世界上第六十三名。而第一名的東京,超過二百九十七個國家!都市化一直是人類史上的趨勢。鄉村當然是重要無比,但向來是少數幾個都市就主宰了一國家。
都市的外表可能是亮麗的,資源總是比鄉下豐富的。但是,任何一個大都會,無論再文明富裕如歐美,都有藏污納垢之處、有貧窮的口袋、有犯罪的溫床。這些地方正是需要福音的地方。全球迅速地都市化,對教會有什麼影響?教會當如何因應呢?二○一○年十月,在南非舉行的洛桑會議中,紐約市「救贖主長老教會」的柯勒牧師,發表了一篇「全球的教會需要進入都市」專題演講,頗有洞見,值得深思。他確認都市化的趨勢,因此他的理論很簡單:基督徒若想要藉著耶穌基督改變人們的生命,一定要要關注都市的發展。有幾個重大的理由:(一)年輕的社會青年不斷地湧向都市,(二)在大都會地區,新移民比起在老家時,對福音的態度更開放,(三)可以接觸到對社會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族群與專業份子,(四)更有機會接觸到窮人,在全世界的城市居民中,大約三分之一是住在違章建築之中。偏鄉應當多得到重視,但關注都市確實是緊迫的事。
今天,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口住在都市裡,而且比例還在增高之中。快速的都市化,讓政府、
科學家、工程師、甚至是平常百姓都措手不及。無論是否來得及應變,教會必須跟上。現代大都會區的教會與傳統的教會有相當的不同,並且只怕差異會越來越大。一個現代都市教會必須很快地將人帶入教會,還必須將教會帶入會友的職場之中、必須幫助會友如何將真理應用在複雜多變,甚至倫理價值被扭曲的職場之上,必須能忍受多元文化之間的碰撞,必須能勝過多元宗教信仰的
混淆,必須學習能容忍、努力增進比較冷淡但尖銳的人際關係,必須接受不斷的改變與挑戰
,必須關心社會正義,必須關懷弱勢,必須學習開放合作。
而最最重要的是,在這些之外,
必須要保持福音的純正,以及不屈不饒傳福音的火熱。大都會的教會充滿機會,卻是不容易的。
上帝的兒子曾經走進都市,也走進鄉村,曾經出入富豪家中,但更多時候歡喜進入貧苦百姓之家。「耶穌走遍各城各鄉,在各會堂裡教導人,宣揚天國的福音,醫治各種疾病、各種病症。」
(太九35)在任何一個國家之內,都市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,比起都市人與鄉村居民的貧富差距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而貧無立錐之地的都市貧乏者,不見得比鄉村中的貧乏者更容易過生活。心甘情願的資源分享 這七十億人,甚至將來的一百億人,都要生於斯,飲於斯,共享這有限的地球資源。一枝草,
一點露。但是,資源分配的現狀是極為不平均的,也可以說是極為不公平的。舉個簡單的小例:美國人口有三點一億,肯亞人口有四千萬,約是美國的十分之一,但是美國的消費是肯亞的三百廿倍。相較於富有的西方人和少數的亞洲人,貧窮的非洲與亞洲僅使用極小部分的全球資源。
我不敢說,富裕的國家應該有道義責任,必須扶助、甚至救濟貧困的國家。政治畢竟是利益之間的折衝樽俎,這種大規模的扶貧,就交給國際社會與國家公器去煩惱吧。我倒更喜歡這麼想著,在個人的層面上,基督徒能做什麼。主耶穌沒有意思要建立一個大能有為的政府,因為祂的國不屬於這世界。祂只是簡潔地吩咐我們,背起十字架,跟從祂,作主門徒。祂沒有指望世上的政府經濟能改變生命,或改變世界。剛過世不久的福音派舵手斯托德(John Stott),曾經論到基督徒如何作光作鹽,能影響世界的四個方式:
第一個是基督徒「有禱告的能力」,第二是「有(聖經)真理的能力」,第三是「有以身作則的
能力」,第四是「有團結合作的能力」。
我願意在此多談些「以身作則」的事。其實,這也就是見證的能力。基督徒蒙召,正是為了這個重要的功能:「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神的子民,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。」(彼前二9)
可應用的事很多,就談談資源分配的問題吧。資本主義向來是強於生產,而弱於分配;而社會主義正好是擅於分配,卻短於生產。而基督徒可以長於心甘情願的資源分享。「因為捐得樂意的人,是神所喜愛的。」(林後九7)要能夠捐獻得甘心,先要努力從事生產。基督徒是勤勞的(羅十二11)。上帝祝福了,就學習慷慨(羅十五27)。之外,還需要操練節約簡樸。節省僅是為了節省的緣故,差不多等於是守財奴;若為自己,也僅利己而已。節省,需要有更高的目的,是為了能
捐得更多,讓更多需要者可得供應。 聖經的應許是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;無論在擁塞的都市,或在荒僻的鄉村,唯有「心甘情願的施者」才能真正贏得世界。
誕生。這次沒有選定那個幸運兒作為代表性地球第七十億個公民。十二年前,第六十億個嬰孩,名叫亞南‧梅維契,現在與全家還住在波士尼亞的塞拉耶佛,生活貧困。現任秘書長潘基文更是悲觀地說,這第七十億個嬰孩,無論是男是女,都將誕生在一個貧富兩極的「矛盾世界」。
他在
接受《時代》雜誌專訪時說,糧食很多,但仍然有十億人,每天上床睡覺時,仍是餓著肚子。
許多人享受奢華的生活方式,但還有很多人活在極度貧窮之中。 全球的人口成長,好像一輛煞車不利落的汽車,似乎煞車已經踩下,但依然繼續前進。人口包袱已經沉重的國家,如中國大陸與印度,都在努力著控制生育。但是,即使許多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都偏低到警訊邊緣,在未來相當多年中,全球人口仍然將以每年八千萬的速度成長。根據估計,以每秒鐘有四點四個嬰孩出生,在二○二五年,世界人口將有八十億,二○五○年有九十三億,二一○○年超過一百億。
人口數目字將變得好像天文數字。 七十億人口的確是地球的大事。人口暴長必然造成糧食不足,分配不均,人口老化問題,全球
城市化的問題。再加上氣候變遷,造成乾旱和饑荒的危機增加,這些都將如影隨形,是你我有生之年不會輕易消失的頭疼議題。積極面對都市化 這七十億的人口,分佈將會越加不平均,就如貧富差距擴大一樣。目前已經有超過半數的人居住在大都會之內,而且比例還在上升之中。
根據估計,到二○三○年間,開發中國家都市人口,
每天有二十萬人湧進都市。人口都市化是個全世界的趨勢,因為工作機會、教育資源、醫療保健等因素,每天都有人不斷地湧入全球各地的大都會,城市只能不斷地膨脹。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前十大,已經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:最大的東京,人口三千二百五十萬。連「最小」的馬尼拉,人口都有一千六百三十萬,若以國家身份排名,是世界上第六十三名。而第一名的東京,超過二百九十七個國家!都市化一直是人類史上的趨勢。鄉村當然是重要無比,但向來是少數幾個都市就主宰了一國家。
都市的外表可能是亮麗的,資源總是比鄉下豐富的。但是,任何一個大都會,無論再文明富裕如歐美,都有藏污納垢之處、有貧窮的口袋、有犯罪的溫床。這些地方正是需要福音的地方。全球迅速地都市化,對教會有什麼影響?教會當如何因應呢?二○一○年十月,在南非舉行的洛桑會議中,紐約市「救贖主長老教會」的柯勒牧師,發表了一篇「全球的教會需要進入都市」專題演講,頗有洞見,值得深思。他確認都市化的趨勢,因此他的理論很簡單:基督徒若想要藉著耶穌基督改變人們的生命,一定要要關注都市的發展。有幾個重大的理由:(一)年輕的社會青年不斷地湧向都市,(二)在大都會地區,新移民比起在老家時,對福音的態度更開放,(三)可以接觸到對社會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族群與專業份子,(四)更有機會接觸到窮人,在全世界的城市居民中,大約三分之一是住在違章建築之中。偏鄉應當多得到重視,但關注都市確實是緊迫的事。
今天,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口住在都市裡,而且比例還在增高之中。快速的都市化,讓政府、
科學家、工程師、甚至是平常百姓都措手不及。無論是否來得及應變,教會必須跟上。現代大都會區的教會與傳統的教會有相當的不同,並且只怕差異會越來越大。一個現代都市教會必須很快地將人帶入教會,還必須將教會帶入會友的職場之中、必須幫助會友如何將真理應用在複雜多變,甚至倫理價值被扭曲的職場之上,必須能忍受多元文化之間的碰撞,必須能勝過多元宗教信仰的
混淆,必須學習能容忍、努力增進比較冷淡但尖銳的人際關係,必須接受不斷的改變與挑戰
,必須關心社會正義,必須關懷弱勢,必須學習開放合作。
而最最重要的是,在這些之外,
必須要保持福音的純正,以及不屈不饒傳福音的火熱。大都會的教會充滿機會,卻是不容易的。
上帝的兒子曾經走進都市,也走進鄉村,曾經出入富豪家中,但更多時候歡喜進入貧苦百姓之家。「耶穌走遍各城各鄉,在各會堂裡教導人,宣揚天國的福音,醫治各種疾病、各種病症。」
(太九35)在任何一個國家之內,都市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,比起都市人與鄉村居民的貧富差距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而貧無立錐之地的都市貧乏者,不見得比鄉村中的貧乏者更容易過生活。心甘情願的資源分享 這七十億人,甚至將來的一百億人,都要生於斯,飲於斯,共享這有限的地球資源。一枝草,
一點露。但是,資源分配的現狀是極為不平均的,也可以說是極為不公平的。舉個簡單的小例:美國人口有三點一億,肯亞人口有四千萬,約是美國的十分之一,但是美國的消費是肯亞的三百廿倍。相較於富有的西方人和少數的亞洲人,貧窮的非洲與亞洲僅使用極小部分的全球資源。
我不敢說,富裕的國家應該有道義責任,必須扶助、甚至救濟貧困的國家。政治畢竟是利益之間的折衝樽俎,這種大規模的扶貧,就交給國際社會與國家公器去煩惱吧。我倒更喜歡這麼想著,在個人的層面上,基督徒能做什麼。主耶穌沒有意思要建立一個大能有為的政府,因為祂的國不屬於這世界。祂只是簡潔地吩咐我們,背起十字架,跟從祂,作主門徒。祂沒有指望世上的政府經濟能改變生命,或改變世界。剛過世不久的福音派舵手斯托德(John Stott),曾經論到基督徒如何作光作鹽,能影響世界的四個方式:
第一個是基督徒「有禱告的能力」,第二是「有(聖經)真理的能力」,第三是「有以身作則的
能力」,第四是「有團結合作的能力」。
我願意在此多談些「以身作則」的事。其實,這也就是見證的能力。基督徒蒙召,正是為了這個重要的功能:「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神的子民,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。」(彼前二9)
可應用的事很多,就談談資源分配的問題吧。資本主義向來是強於生產,而弱於分配;而社會主義正好是擅於分配,卻短於生產。而基督徒可以長於心甘情願的資源分享。「因為捐得樂意的人,是神所喜愛的。」(林後九7)要能夠捐獻得甘心,先要努力從事生產。基督徒是勤勞的(羅十二11)。上帝祝福了,就學習慷慨(羅十五27)。之外,還需要操練節約簡樸。節省僅是為了節省的緣故,差不多等於是守財奴;若為自己,也僅利己而已。節省,需要有更高的目的,是為了能
捐得更多,讓更多需要者可得供應。 聖經的應許是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;無論在擁塞的都市,或在荒僻的鄉村,唯有「心甘情願的施者」才能真正贏得世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